Search

「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。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。」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寫的〈回鄉偶書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。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。」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寫的〈回鄉偶書〉,賀知章離鄉五十年,再度回到自幼生長的故鄉,即便鄉音無改,自然也是人事全非。這樣的故事不是只發生在唐代,想必很多人都記得,電影《軍中樂園》當中,最令人撕心裂肺的,就是「老張」對著海大喊:「娘,俺想你!」那一幕。
 
從民國38年政府遷臺至今,兩岸分治已超過一甲子,許多當初跟著政府一起來到臺灣的榮民,飽受思鄉之苦的煎熬,一封家書總要飄洋過海透過第三地輾轉往返,才能得到一點點來自故鄉的音訊。
 
在蔣經國總統的擘劃與民間的努力推動之下,政府克服了種種障礙,終於在民國76年10月15日公布了《台灣地區民眾赴大陸探親辦法》,而大陸當局也在兩天之後公布了《關於台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》,同年的11月2日,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登記及信函轉投,第一天登記人數即高達1334人。赴陸探親辦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個月,就有超過一萬人返鄉探親。臺灣海峽僅一百三十多公里寬,兩岸卻因內戰,隔絕了近四十年。
 
開放探親是兩岸分治以來,重新恢復交流的第一步,其後才有了民國81年的九二會談、以及海峽兩岸共同達成的「九二共識」,作為接下來兩岸交流與對話的根基。這三十多年來,每一項成就的達成都是舉步維艱,每一點一滴的成果都得來不易。
 
令人痛心的是,民進黨囿於自身意識形態,以及追求臺獨的目標,無視憲法法統的由來與其意涵,不僅不願意承認「一中」即是中華民國,也試圖在國家定義上,掏空中華民國四字所代表的意義。現在,更要在下一代的教育裡,徹底斬斷國家法統,也要把兩岸的連結一併切斷。
 
長久以來,民進黨無所不用其極,要在歷史、文化上去中國化,試圖將兩岸塑造成不同「民族」。但過往民進黨的許多政界人士,如:已故的蔡同榮,陳菊、謝長廷、呂秀蓮等,都曾到過大陸展開「尋根」或「祭祖」之旅,也受到故里熱情歡迎。我們又為什麼要因為偏狹的意識形態,硬生生地斷開彼此的文化、歷史與情感連結呢?
 
兩岸漸次累積的互信基礎,在民進黨執政後一夕之間破壞。兩岸關係急凍,官方交流中斷停滯,民間交流趨緩,政治互信歸零,雙方再陷僵局,根本上就是由於民進黨不尊國家歷史,刻意異化兩岸情感血緣與文化的結果。
 
過去這三十年以來,兩岸交流所累積的豐碩成果,造就了今日臺灣的榮景,也造就了兩岸長久以來的和平,本黨過去的先進與前輩自然是功不可沒。但是,這些年來國際情勢的風雲變幻、兩岸間各項實力的此消彼長,我們不能視若無睹。
 
我們必須拿出智慧與勇氣,走在人民的前面、扮演審時度勢的先鋒,而不能光是固守著過去的成就,停滯不前。我們必須下定決心,為國家和兩岸謀求永久的和平,更應該鼓起勇氣堅持我們所應守的正道,否則,若僅只是例行性的舉辦紀念活動、關起門來細數過去的豐功偉績,我們無法爭取到更多的認同,也不會有前進的動力,更對不起過去每一位竭盡心力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的前輩。
 
三十年前的今天,就是臺灣紅十字會正式開始受理探親登記的日子。僅以這張照片,感念每一位為了保衛中華民國離鄉背井的榮民,在這四十年中,謝謝你們將每一滴思鄉的眼淚往肚子裡吞,謝謝你們把對親人的想念轉化為保土衛國的勇氣。也讓我們一起為兩岸未來的永續和平祈福,願兩岸的中國人共同以智慧化解一切的矛盾與衝突,再無戰火,只有共榮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也許我們做得不夠好、變得不夠快,但只要肯做、肯反省,相信我們也能做到。請與我們一起攜手,從頭做起。 改變,你會看見!
View all posts